窄光束角(≤30°):光线集中,照射距离远但范围小,适合广告牌、建筑轮廓等 “点对点” 照明;
中光束角(30°-60°):光线扩散适中,兼顾距离与范围,适合广场局部、建筑立面等 “区域照明”;
宽光束角(≥60°):光线扩散广,照射距离近但范围大,适合大面积广场、停车场等 “泛光照明”。
照射距离:高度越高,光线覆盖的水平距离越远(需结合光束角计算,避免 “照不到目标” 或 “光线过散”);
光斑直径:高度越高,光斑在目标区域的直径越大(公式:光斑直径 = 2× 安装高度 ×tan (光束角 / 2))。
水平距离:灯具安装点与目标区域边缘的水平距离(单位:m);
垂直范围:目标区域的上下高度差(如建筑立面从 5 米到 15 米,垂直范围为 10 米)。
水平角度:灯具在水平面上的旋转角度(如向左 / 向右偏转),用于对准目标区域的 “水平位置”(如广告牌的左右边缘);
垂直角度:灯具在垂直面上的倾斜角度(如向上 / 向下倾斜),用于对准目标区域的 “垂直位置”(如建筑立面的上下高度)。
临时固定灯具:按计算角度初步固定灯具,通电点亮;
观察光斑分布:用卷尺测量光斑在目标区域的覆盖范围,检查是否存在 “暗区”“重叠” 或 “超出目标区域”;
微调修正:
若光斑中心偏离目标区域:微调水平 / 垂直角度(每次调整≤2°,避免过度偏差);
若光斑边缘有暗区:检查是否因角度导致光线被遮挡(如灯杆、建筑物),需调整角度避开遮挡物;
若多灯组合照明(如广场多盏投光灯):需确保相邻光斑的重叠率为 15%-20%(避免暗区),且重叠区域亮度不超过单灯亮度的 1.5 倍(避免光斑过亮)。
按建筑高度 “分层设计”:如 10 层(30 米高)建筑,每 3 层设置 1 组投光灯(共 3-4 组),避免单灯覆盖过高导致光斑过散;
垂直角度计算:以中层投光灯为例(安装高度 10 米,目标区域为 8-12 米墙面,水平距离 5 米),h0=10 米,θ=arctan (5/(10-10))=90°(即灯具垂直向上照射,确保光线覆盖 8-12 米墙面);
水平角度:相邻投光灯的水平角度偏差≤5°,确保立面光斑连续无断层。
灯具选型:选用 60°-90° 宽光束角投光灯,安装高度 8-12 米(根据广场大小调整);
角度计算:以安装高度 10 米、水平距离 15 米的投光灯为例,θ=arctan (15/10)≈56.3°(向下倾斜),光斑直径≈2×10×tan (30°)≈11.5 米(60° 光束角);
多灯布局:相邻投光灯的水平间距 = 光斑直径 ×0.8(如 11.5 米 ×0.8≈9.2 米),确保重叠率 15%-20%,亮度均匀。
灯具选型:选用 20°-30° 窄光束角投光灯(避免光线过散),每 2-3 米设置 1 盏(根据广告牌宽度调整);
垂直角度计算:若广告牌底部高度 5 米、顶部高度 10 米(h0=7.5 米),灯具安装在距离广告牌 8 米的灯杆上(高度 7.5 米),则 θ=arctan (8/(7.5-7.5))=90°(垂直照射),确保光斑完全覆盖广告牌;
水平角度:每盏投光灯对准广告牌的 1/3 宽度处(如 10 米宽广告牌,3 盏灯分别对准 2 米、5 米、8 米位置),避免光斑偏移。
灯具选型:选用带防眩光罩的中光束角(40°-50°)投光灯,安装在看台上方的灯架上(高度 12-15 米);
垂直角度计算:灯架与看台前沿的水平距离 10 米,看台高度 3 米(h0=1.5 米,看台中心高度),安装高度 12 米,则 θ=arctan (10/(12-1.5))≈43°(向下倾斜),确保光线 “斜向下” 照射看台,避免直射观众眼睛;
眩光控制:角度需确保灯具发光面不进入观众的 “水平视线”(即与观众视线的夹角≥15°),可通过加装遮光板进一步减少眩光。
灯具选型:选用 30°-45° 中光束角投光灯,安装在树木根部外侧 1-2 米处(地面安装或矮杆安装);
垂直角度计算:若树木高度 5 米(树冠中心高度 3 米),安装高度 0.5 米,水平距离 1.5 米,则 θ=arctan (1.5/(3-0.5))≈31°(向上倾斜),确保光线照射树冠而非树干;
多树布局:单棵树可安装 2-3 盏投光灯(不同角度),分别照射树冠的不同方向,增强层次感;行道树则每棵树 1 盏,角度统一,确保整体景观协调。
固定角度支架:仅支持 1-2 个方向调节(如仅垂直角度),适合角度无需频繁调整的场景(如建筑外墙、广告牌);
万向调节支架:支持 360° 水平旋转 + 90° 垂直倾斜,调节灵活,适合需要精准对准目标的场景(如树木亮化、体育场);
加强型抗风支架:采用加厚钢材(厚度≥2mm),配备防松螺母,适合户外高风速环境(如沿海地区、高杆灯,需满足 12 级风荷载)。
风力振动:户外强风导致支架螺丝松动;
温度变化:夏季高温或冬季低温导致支架金属热胀冷缩;
人为碰撞:如体育场、广场等场景的意外碰撞。
每季度检查 1 次:重点查看支架螺丝是否松动,角度是否偏移;
每年校准 1 次:用水平仪、量角器重新测量安装角度,确保与初始设计一致;
极端天气后检查:如暴雨、台风后,需及时检查支架稳定性,避免灯具坠落。
常见误区 | 问题表现 | 解决方案 |
仅凭肉眼判断角度,不计算 | 光斑偏移目标区域,或亮度不均匀 | 严格按 “三角函数公式” 计算,结合量角器、水平仪辅助调节 |
多灯安装时角度一致,不考虑重叠 | 出现明显暗区或光斑重叠过亮 | 按 “光斑直径 ×0.8” 设置灯间距,确保 15%-20% 重叠率 |
忽视遮挡物,角度未避开 | 目标区域出现阴影(如灯杆、树枝遮挡) | 安装前排查遮挡物,调整角度避开;若无法避开,更换安装位置 |


国内销售部: 0750-3760663
国外销售部: 0750-3760616
150-1500-4778(微信同号) 莫先生
135-9083-3370(微信同号) 莫小姐
邮箱:info@sunkingled.com
地址: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云沁路源科电子工业园4栋8楼

微信 扫一扫